“龙”在中国人眼中是吉祥如意的征兆,不少家长都希望孩子出生在龙年,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龙宝宝。似乎刚从这一点中,就足以证明,孩子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。如今已经接近年底,多家医院也发布了最新的分娩数据,那么,今年的出生人口会因为龙年偏好而增加吗?情况究竟如何?01:多地发布分娩数据,结果令人惊喜众所周知,中国虽然是人口大国,但是这些年来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。出生率下降,出生人口递减,使得我们一直引以为傲的人口红利渐渐被压缩,就连人口数也已经被印度所赶超。现在各个部门都已经开展了种种措施刺激生育率,提高中国的人口基数。今年龙年的到来也让不少人充满期待,毕竟龙在中国人的印象里是一个极佳的词汇,不少人也希望孩子能出生在龙年。现在多地已经发布了最新的分娩数据,足以证明今年的龙年是否有足够的号召力,让中国的生育率得以回暖。12月26日,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发文称,该院迎来了2024年第3万个宝宝,这是该院连续八年生育人数破三万。与此同时,广州省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也发文称,今年的总分娩量突破了1万例,较往年增长了23.57%。如果你觉得只是个例的话,那么不如看看《广州日报》今年发布的通知。今年整个广州前十个月的出生人次已经超过了15万人,预计全年将比上一年有10%~20%的增长。除了广州之外,各地也是喜报频传。河南市驻马店妇女儿童医院,今年1~10月份的分娩量同比增加50%。河北邯郸市第二医院官网也显示,今年该院的单月分娩量创历史新高。从这些已经公布分娩数据的医院中可以看得出来,今年的生育率有较高的回弹,整体上都有不小幅度的上升。因为龙年的到来,不少家庭都开始备孕生宝宝,龙宝宝这个词,对于很多人都有格外的吸引力。似乎能挤在这个龙年出生,就意味着赢在了起跑线上,往后都能有好运。这种现象早在2012年龙年时就已经初见端倪,当时那一年的生育氛围就很浓烈,甚至有媒体称其为“赶春运”。而在今年,不光是中国,放眼全世界,生育率都回暖了不少。有新闻报道称,马来西亚、新加坡等华人聚集的国家,龙年新生儿的数量也明显增多。当然了,龙年只是生育率提高的因素之一。这些年来生育率有回暖的趋势,一是因为经济压力渐渐缓和,年轻人得以喘息,才有精力备孕生孩子。二是由于现在各地都出台了刺激生育率的措施,尽可能的让愿意生孩子的人能够心无旁骛地进入备孕流程。很多人的想法是,反正都是要生宝宝的,不如赶在龙年生一个龙宝宝,这样听起来还吉利。永远不要怀疑中国人对于龙的尊重,哪怕已经到了海外,很多人依旧无法拒绝龙宝宝的魅力。那么,在龙年即将过去之后,一个问题,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,在未来的很多年里,还有可能继续生育率反弹吗?02:未来的生育率如何?自从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之后,人口出现了小幅度的增长,但随后就是7年连续下跌,今年因为是龙年的原因,又一次迎来了回暖。受疫情的原因,很多人都在疫情期间推迟了办婚礼,这也导致原本想要生育的家庭,推迟备孕,一直推到了今年。还有我们上述提到的各地推出了自己生育的政策,比如黑龙江今年人口就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,原因就是该地有生育补贴,二胎每月可以领300元的补助,三胎每月可以领500元的补助,上半年全市共发放育儿补贴1109.96万元。湖北天门也是如此,截止到8月14日,出生人口同比增长11.3%,而在此前,该地也给二胎三胎的家庭给予了经济补贴和住房补贴,这些都能有效缓解现在年轻人的生育压力。过了今年龙年,下一个龙年要在12年之后了,而这12年的时间里,生育率不能再靠龙年的名头来刺激,要靠的就是真真实实的社会大环境改变,以及各类对于生育的补贴。未来几年生育率还会上升吗?这是个未知数,没有人能够说的清楚,但可以肯定的是,现在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,积极的给予年轻人更多的保障,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生孩子。为什么现在年轻人的生育意愿降低,以至于我们的生育率连年下跌呢?最主要原因还是现在的经济压力太大了。年轻人要工作养活自己,买车买房,育儿成本不断增加,这些都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他们面前,让他们喘不过气来。如果在某种程度上,能够缓解一些经济方面的困扰,给予他们更安稳的环境,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在生育方面努力。当然,未来更应该着重关注的是女性方面,毕竟女性是生育的主力军,怀胎十月,养娃育娃,这些都像是无形的大山一样,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女性们。男性要承担起育儿的责任,社会要给予育龄的女性更多的关怀。更为实际的是要增加托育服务,减少双职工夫妻的后顾之忧。生育率的稳定,关乎国家的长久发展,这并不是一件小事,但如果只是喊喊口号也是没用的,关键是要解决年轻人现在头疼的问题,让他们愿意去生一胎、二胎甚至是三胎。你认为过了龙年之后,生育率还会提升吗?你觉得年轻人为什么现在不愿意生孩子呢?参考资料[1]新浪财经《多家医院发布最新分娩数据:出生人口会因“龙年” 偏好而增加吗?》20241229[2]澎湃新闻《多家医院发布分娩数据,今年龙宝宝多吗》20241228[3]新京报《多地出生人口“反弹”,如何保持这一趋势?|新京报专栏》20241113 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 |